信达证券研报认为,车市将出现三个阶段,在今年 3~6 月第一阶段的价格战之后,第二阶段开启,市场份额将加速向头部自主及新能源品牌集中,二三线品牌市场份额或面临长期下滑趋势;到第三个阶段,部分二三线品牌逐渐被淘汰出局,退出市场,实力羸弱的新造车企业或将被收购整合。
6 月 16 日,在 2023 年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暨新能源汽车博览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给出了答案: 未来汽车行业的洗牌会非常惨烈,华为会帮车厂在极卷的时代幸存下来,成为巨头。未来 5-10 年,只有少数汽车厂家能够活下来,比亚迪会成为未来少数能够活下来的巨头之一,长远来看,和华为紧密合作的厂家也能够活下来,成为这一代少数的幸存者。
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到了残酷的淘汰赛阶段,各家企业都在拼尽全力谋生存求发展,作为一个 门外汉 ,华为凭什么来帮助车企活下来并成为巨头?这会不会又是一次余承东的 口嗨 ,还是华为早已胸有成竹?
车展当天,AITO 问界 M5 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版正式开启首批车主的交付。问界 M5 智驾版搭载了华为 ADS 2.0 系统,依靠激光雷达和高精度地图,可实现代客泊车辅助、城区车道巡航辅助增强、城区智驾领航辅助等功能。
余承东在现场信誓旦旦地表示,华为在智能座舱方面已经是行业第一,而现在在智能驾驶方面也做到了第一。他自曝: 我每天开着问界 ADS 从南山到坂田上班,来回两个多小时,基本上都是让车自己开,我这两个小时都在处理工作,用手机处理邮件打电话都没问题。
不遗余力地为华为智驾站台、宣传,余承东真的很拼,与此同时华为也在这一块砸下了大量的真金白银。
余承东表示,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直接研发人员超过 7000 人,每年研发投入 100+ 亿元,不包括间接研发投入,其中 70%~80% 投入智能驾驶领域。另外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车控也是华为重点投向的领域。
因为智能驾驶投入规模非常巨大,所以余承东在前不久的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做出判断:中小厂商可能被大的厂商兼并重组掉,未来能活下来的企业每年的产量达不到 500 万辆以上或者达不到 1000 万辆以上,就很难在这个时代立足。
在余承东看来,智能驾驶的难度远远高于智能座舱,涉及到很多人工智能的东西,投资强度不够的话无法支撑,这不像传统燃油车时代,是个小公司都能造车。这种量级的投入,中小玩家可能跟不上。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赛力斯和华为双方联合推出了三款 AITO 问界系列产品。2022 年交付约 8 万辆,超过 蔚小理 三家首年交付量的总和。
2023 年 5 月 27 日,AITO 问界迎来了第 10 万辆整车下线 月开启交付第一辆车起,AITO 问界达成这一里程碑,仅用时 15 个月。华为 + 赛力斯,AITO+ 问界,已经让其产品在短时间内打出了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最快实现市场高速扩张的品牌。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表示: 短短 15 个月就实现 10 万辆下线,说明双方共同打造的赛力斯 AITO 问界系列车型深受市场和用户欢迎,合作成效显着,未来更值得期待。
余承东认为,与赛力斯的合作是问界品牌从 0 到 1 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问界 15 个月交付突破 10 万台,华为用一年多的时间走过了传统新势力三五年的道路。而接下来,是问界从 1 到 N 的新开始。
余承东透露,本月月底 6 月 30 号,问界 M5 智驾版会进行系统升级,以后每个月基本都有系统更新,新车会越开越好用。另外,问界 M9 也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正式亮相,会提供增程、纯电两个版本。
华为的路线,大体上分为 HI 模式和智选车模式两种,其中 HI 模式主打技术赋能,特别是自动驾驶技术。而智选车模式则着重于产品定义、营销把控等。前者以北汽极狐为代表,后者则是以 AITO 问界为代表。
基于过去的经验教训,余承东对智选车模式提出了新的定义:智选车模式是在 HI 模式的基础上,同时提供全栈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华为十几年来 To C 的经验和质量体系。
简单理解就是对过去的智选车模式进行了升级,迭加了 HI 模式的技术。 华为要联合车企,打造最好的智能网联电动汽车。 余承东进一步说明道: 智选车模式下,华为会向合作的车企提供领先的 2C 体验技术、智能化技术、安全质量标准,借助车企的整车工程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和 4.0 智慧工厂,双方共同参与设计、开发、联合打造智能汽车。
除了赛力斯之外,北汽、奇瑞、江淮也已经成为了华为智选车模式的重要合作伙伴,但是除了赛力斯之外,另外三家还没有实质性的表现,尤其北汽,极狐品牌尽管有华为打辅助,但是在市场上却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销量平平很难让人满意。
那么,华为智选车模式会是北汽扭转战局的关键棋子吗?奇瑞和江淮又真的会愿意把 灵魂 交给华为吗?任正非再次重申 不造车 ,余承东的 造车事业 该如何继续?
今年 3 月,任正非签署了最新一版《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再次重申华为 不造车 ,决策有效期五年,同时还对华为品牌在汽车业务中的应用提出了严格的规定。
这是任正非对三年前签署的 3 年《华为不造车决议》一次 强硬续杯 ,也基本彻底给华为 造车派 盖上了不造车的 思想钢印 。
彼时,军令之下,华为店内跟 HUAWEI 汽车相关字样的物料,快速被统统撤掉。一时间关于诸如 余承东死于内斗 、 余承东即将离开华为入职小米 、 小米多次接洽余承东 等传闻甚嚣尘上。
也正是在那一段时间里,广汽集团一纸公告,与华为的 HI 模式,正式宣告 分手 ,降级为传统供应商模式。原本由广汽埃安与华为联合开发的 AH8(中大型纯电 SUV)项目,变更为由广汽埃安自主开发,资金来源自筹解决。后续,华为将继续以重要供应商的身份参与自主品牌车型的开发合作。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消息,6 月 6 日,北京永安世达科贸有限公司将 问界 商标,移转给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申请,已经核准。共计 21 个 问界 商标转让申请已被核准,受让人均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转让申请的收文时间为今年 3 月 7 日和 8 日。问界商标 9 类(电子产品类)和 12 类(车标)已经转让给华为。
业内人士也认为,商标转让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华为在继续加码与赛力斯的合作,表明了华为押注 AITO 问界系列的决心。如果说此前华为还有顾虑,将 问界 商标的归属有意模糊,观望市场情绪和反馈,现在面对一系列良好的市场反馈,以及与赛力斯合作的高效合作成果,华为已经 放心 且 决心 与赛力斯一道,进一步做大做强 AITO 问界的市场影响力。
此后,赛力斯股价迎来连续上涨,据 Wind,6 月 20 日,赛力斯收盘报价 40.43 元 / 股,总市值为 605.4 亿元,在 6 月 12 日以来的 7 个交易日内,赛力斯累计涨幅达 59.17%。
一则商标转让消息引爆赛力斯股价,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外界十分看好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另外,问界 M5 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版的交付,应该也对赛力斯的股价起到了一定的助攻作用。
资本市场的良好反馈,或许对于华为继续扩大自己的 朋友圈 会起到促进作用,余承东的汽车业务会继续推进。
但是也有个问题,赛力斯的优势会持续下去吗?奇瑞江淮后面的新车正在排队,以后会不会有江淮问界,奇瑞问界?
另外,当零部件标准化后,会不会像手机一样,手机厂商只把核心握在手上,其他由供应链解决,最终诞生汽车行业的立讯精密、富士康?
在智能汽车时代,华为坚持‘软硬芯云’协同的大技术,来赋能汽车的发展,所以华为用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最核心的技术,来帮助合作伙伴在智能的时代能够幸存下来,活下来,会成为巨头。我们回过头来看过去十几年,在智能手机时代,欧洲、北美和日本的所有的手机厂商都被卷没了,虽然在功能机时代他们是领导者。 余承东说,长远来看,他相信和华为紧密合作的厂家能够活下来,能够成为这一代少数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