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陈家泠大师共话“天趣”
时间:2023-08-01  浏览次数:663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苟燕楠介绍,去年,陈家泠大师在上大百年校庆之际举办了一个书、画、瓷器、写生与摄影系列展,展览的题目叫做“肯登攀”,即:“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刚健有为。今天分享的是“天趣”展,可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道法自然。“一花一世界,一字一菩提”,每一幅画既可以兴、可以观,寂然不动,感而随通。希望嘉宾们都能领略这些书画背后的单纯与复杂以及他的精神力量。”

  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监事长江锡洲表示,举办此次文化交流活动,可以丰富金融从业者的文化生活、促进提升文化艺术素养,同时学习和借鉴大师在艺术领域勇于变革、善于创新的精神。

  陈家泠认为:“从中国文化的符号来说,肯定是线条美。中国绘画的特点在哪里中国文明的特点在哪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人能够看书,而动物不能,它没有书本,这是一个区别。作为语言的传承,动物也有的,它们南来北往也通过语言的交流的,但它没有文字的传承,而人类区别于它们的就是有了书,书是文字组成的,中国的文字都是从画画当中演化成文字的。文字变成了书本,书本变成了文明,我认为中国的文明就是画画传承的文明,因为这个文字是象形文字。当然其他的国家也有,但他们都断了,中华民族没有断,所以中华文化的文明就是书画同源。”

  活动中,不仅有陈家泠先生的“新水墨”代表作《清荷》《西湖景色》和《清香》,不容错过的精彩看点还有鲜少展出的《花鸟鱼虫》系列,以及陈家泠先生打破传统观念,将陶瓷从实用器变成艺术载体,将陶艺和绘画艺术相糅合,让人耳目一新的“石榴阵”等新作,几十只形色各异的陶瓷石榴组成的“石榴阵”,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喜庆。

  陈家泠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活动中,分享了自幼走上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细数了周昌谷、潘天寿、陆俨少三位导师对其艺术道路的深远影响。他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有代表自己民族的艺术符号,对外来文化要“洋为中用”,实现创造性的中国化。

  陈家泠感叹,改革开放让他的艺术创作风格获得了成功转型,大胆运用鲜艳明丽色彩,在绘画中把“自然美、人文美、时代美”结合起来,绘出了新时代的中国特色。他还分享了自己创作红色主题绘画的经历,以及2013年、2017年两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的感悟。

  参加活动的嘉宾沉浸在浓浓艺术之美的同时,纷纷表示:大师虽年逾古稀,仍坚持守正创新,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之美,他对艺术创作的才情、深情和激情,深深地启迪和感染着大家,其艺术作品和人生感悟必将成为激励大家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上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秉持“助力市民终身学习,提高城市软实力;服务学习型城市,做终身教育领跑者”的使命愿景,在非学历教育领域不断开辟“新赛道”,寻求转型突破。今年5月,学院成立的“许根顺名师工作室”,旨在搭建一个以城市文化建设为核心,汇聚各文化艺术门类,进行文化交流、思维碰撞、艺术互鉴的高端文化艺术教育互动平台,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上一篇:入狱后举报300多人被判无期的原县委书记多次获减刑   下一篇:【央视快评】坚定朝着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