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国家级生态农场这样“炼成”
时间:2025-01-08  浏览次数:663

  “突突突……”随着最后两台小麦播种机下田,浦口区南京福联种植专业合作社4000余亩小麦播种工作全部完成。

  与其他地方播种小麦前多採用旋耕不同,这裡採用的是生态型犁耕深翻,能让小麦“吃得更好”。这也成為近期合作社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的原因之一,也是继国家级示范社之后该社捧回的又一“国字号”荣誉。

  作為国家级生态农场,南京福联种植专业合作社有什麼特色?生态体现在何处?日前,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该合作社一探究竟。

  早在半个多月前,随着水稻颗粒归仓,合作社就安排深翻机提早“上班”,将收割后切碎的低茬秸秆、留茬、杂草等全部“淹”进了土层,化身“天然养料”。

  作為一名种田“老把式”,合作社理事长许乃兵发现,在使用犁耕深翻技术前,他明显感到土地“没劲儿”,这两年,使用该技术后,田块墒情好、出苗率高、虫害少、麦苗间没有枯叶和杂草,重点是经过测算,產量也有所提高,每亩能增產二三百斤。

  生态理念不仅体现在耕作模式的变化,更体现在合作社的“绿色追求”。两个月前,合作社曾举办一次有机稻测產。虽然亩產隻有普通水稻的八成,却坚定了许乃兵来年继续加大种植面积的想法。“目前试种了200亩,未来肯定加大种植面积,这是趋势所在。”

  每年夏天,合作社水稻田裡总能时不时传出一阵阵“嘎嘎嘎,嘎嘎嘎……”的清脆叫声。原来,合作社大力发展“稻鸭共养”,按照每亩15隻麻鸭的密度进行投放,一共放养了400亩,加上之前投放的一批,预计全年套养近7000隻麻鸭。

  从“鸭稻共养”到“稻鱉共养”,近年来,合作社做好“水稻+N”种植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聚力实现一田多用、一地多收的现代农业生產格局。(记者 鲁舒婷 通讯员 高金军)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上一篇:全国蔬菜生產继续保持良好势头“菜篮子”產品稳產保供基础牢固   下一篇: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