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城市,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城市发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今天的中国,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一个个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星罗棋布,编织起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歷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感悟这些城市发展规律,人民城市理念贯穿其中。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言语谆谆:“把让群眾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裡、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统筹生產、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於城市工作重要论述中的“五个统筹”之一。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始终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
住有所居是宜居的基础。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处理好城市建设中八个关系》,系统论述了“城市建设和改造是一项復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着眼未来,立足当前”。
在北京草厂胡同,叮嘱“让大家住在胡同裡也能过上现代生活”﹔在辽寧抚顺东华园社区,了解避险搬迁安置情况,谈及“我一直牵挂着资源枯竭型城市”﹔在重庆民主村社区,语重心长地说“党中央很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旧小区改造好”……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中,始终惦念群眾是否住得稳、过得安。
野生鸟类再“上新”!不久前,白洋淀新发现冕柳鶯,截至今年5月,野生鸟类增加至296种,较河北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90种。
2019年1月,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谈到雄安新区下大气力处理城和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时选址在这,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过去都是忙着搞‘路桥隧、铁公机’,现在每个城市都很注重城市的绿化改造、生态建设,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五个统筹”,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体现了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体现了以人為本的价值追求。
“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坚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我国城市人口规模大、资源约束强,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走西方城市发展的老路。
在2015年12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基本公共服务同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走好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推进人民城市建设,要着力解决人民群眾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处理好一些基本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城市理念,提供了一把蕴含科学辩証法的“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互联互通,提高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特别是发展好教育和医疗,增强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
这些年,河北与京津共建多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群眾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京津专家的问诊服务﹔300多所京津中小学与河北开展合作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更有温度,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这些都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要解决的任务。
“好啊!扎根,落户,发展。”2023年在上海考察时,听闻外来务工青年在出租房社区住得好,想“在这裡安个家”,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们也是上海的建设者、贡献者,所以上海也要关心你们。”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总书记语重心长,“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眾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2016年至2024年,全国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3835万套,帮助1亿多群眾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目前,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现行标准规定的81项服务项目中,已有62项实现了常住地提供。
不分地域、不分城乡、不分人群,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更加优质,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截至2023年末,全国城市数量达到694个,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29个,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11个﹔
2023年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產总值达77.0万亿元,贡献了61.1%的国内生產总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释放城市消费活力﹔
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基本取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显着提升﹔
城市工作千头万绪,是一个系统工程。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工作的重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你们这麼多城市、这麼多人口,是怎麼管的?’我说,我们每一个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就是把管理职能分解到方方面面。系统性管理,各负其责,把人民群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同外国政要的一次对话。
对於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书记非常关注,“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过,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
“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精心推进不留歷史遗憾”“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谋定而后动,起始之初的两年时间,雄安几乎未动一砖一瓦。
如今,地上、地下、“云上”日新月异,3公裡进森林、1公裡进林带、300米进公园正逐步成為现实,“15分鐘生活圈”、社区食堂、智慧养老驛站等设施便民利民……从“一张白纸”起步,“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城市不是靠口号建成的”“有了符合实际的定位,才会有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这样的城市工作理念,在30多年前的一份战略设想中也能看到。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分3年、8年、20年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措施等,让榕城大地迎来沧桑巨变。习近平同志在序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
“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的“绣花”妙喻,蕴含统筹兼顾、系统施策的科学方法论。
精细化治理,需从房前屋后实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打通服务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基层事务很繁杂,“绣花”功夫如何见实效?
总书记给出答案:“城市政府应该从‘划桨人’转变為‘掌舵人’,同市场、企业、市民一起管理城市事务、承担社会责任”“激发全社会活力,群眾的事同群眾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
在北京,创新探索“接诉即办”等做法,12345在上一年度诉求大数据基础上,算出反映最集中的民生痛点、治理堵点。
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这些“接地气、聚民智”的探索,不断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路径。
重庆,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於一体,庞大復杂的运行系统,考验着现代化治理水平。
2024年4月,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重庆的“城市大脑”。在这裡,水、电、桥、隧、轨道、管网等各项城市体征指标均已接入,能对城市运行风险智能感知,辅助城市管理决策。
总书记强调:“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首要的是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预案、精准管控、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各类事态,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在杭州,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在深圳,勉励“发挥深圳信息產业发展优势,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对於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思考良多。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歷史文化遗產。”爱护城市文化遗產,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分量很重。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城市“开发”与“拆建”热情高涨,位於三坊七巷的林觉民故居岌岌可危。紧急关头,一位福州市政协委员写信给新任市委书记习近平。得知这一消息,习近平同志立刻要求暂缓拆迁。
“要在我们的手裡,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復、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上,习近平同志的话振聋发聵。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復故居,强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告诫:“我们的城市有许多歷史记忆,特别是一些歷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2015年12月,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叮嘱:“歷史文化遗產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
“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从广州永庆坊到上海黄浦江,从潮州古城到平遥老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為城市歷史文脉賡续传承指明方向、提出要求。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如今,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3座国家歷史文化名城、近800个中国歷史文化名镇名村、近1300片歷史文化街区、6.8万处歷史建筑,构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载体,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人民城市理念贯穿於“世界歷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映照於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一座座人民之城、幸福之城、活力之城,正成為亿万人民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家园。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