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他父母闹离婚,自己成绩也不理想,是普希金的诗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他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
读鲁迅、张大千、章太炎、林徽因等名人的故事,领略什么是文人气节、什么是大师风骨。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了莫大的鼓励和勇气。
他说,作为一个从中学读到大学的资深读者,没能考上清华北大,自己创业也没能进驻世界500强。但他从《读者》中学会了很多课本上没教的人生道理。
这些朴实但实用的处世哲学,都被用浅显、好读、趣味的语言,写进了一篇篇故事里,融入了他的人生中,也陪伴了一代人长大。
在这里,我们遇见了霍金、爱因斯坦、查理芒格,第一次了解到“人工智能”、“虫洞”和“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结识了梵高、齐白石、贝多芬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大师,才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作业和考试,还有闪闪发亮的梦想和远方。
文学、音乐、影视、思想、娱乐、科技、艺术、体育……海纳百川,包罗万象。扩展了我们每一次眺望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读者》就是这样的杂志。大师名作、有杂谈随笔、社会热点、情感思考……随手拿起一册,任意翻开一页就能读得进去。
就像一位读者说:它的陪伴,照亮了我们敏感孤独的成长岁月。即便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也能感到内心富足,精神充实。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一片“文化荒漠”上,《读者》宛如一颗青青小草,悄然冒尖。
有哲学家培根带你探索“爱情真谛”的《论爱情》;也有与时俱进的教你《怎样自学英语》;还有充满时代印痕的《生男生女早知道》……
2006年,《读者》发行量超1000万,创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发行量的最高记录,甚至曾被称为“亚洲第一刊”。
此前就有不少人呼吁:希望《读者》可以出一版纪念合集,让我们得以重温那些早已绝版的文字和故事。
1981年,《读者文摘》创刊号;1991年,创刊10周年;1993年,正式更名为《读者》的7月刊;2001年,创刊20周年;
2011年,《读者》创刊30周年;2019年,寄予了总书记深厚期许的10月特刊;以及2021年,创刊40年的“生日期刊”。
因为它,文学爱好者们叩响了文学殿堂的大门,考上了心心念念的中文系。也是读到它之后,无数人踏上了追逐梦想的征程。
长辈们重温它,追忆飞扬的青春年华;80后、90后读者回味它,仿佛回到无忧无虑的中学时光,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滋养。
孩子们阅读它,会惊叹于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我们的祖国是以怎样令人惊叹的速度,变得富有、繁荣、强大。
名家美文、艺术人生、热门话题、幽默漫画、生活感悟……高水准文学作品,富有哲思的小故事,这9本杂志里全都有。
每本杂志70多页的体量,算算9本杂志,约等于三四本厚书。汪曾祺、丰子恺、林徽因、麦家、陈丹青等名家大作,里面全都有。
而且这套纪念刊里面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现在市面上再难读到的精品佳作。不仅有阅读价值,更具珍藏价值。
纸媒式微的时代,《读者》杂志却连续三届获得“国家期刊奖”,被定位为“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实属不易。
仅仅是2021年9月刊这一本杂志里,就收录了季羡林、叶芝、易中天、村上春树和亦舒等大师级的经典名作。让你的每一分钟宝贵的阅读时光,都能有收获。
比如纪念刊里2019年的第19期,就选取了百万级公众号“连岳”的一篇高赞文章《至少赢一次》。读一遍就有醍醐灌顶之感,对当代年轻人的投资观、创业观,都有助益。
它也是一份绝佳的“马桶读物”。每篇文章篇幅短,碎片时间就能读。时不时,还会给你一些生活小灵感。
知名学者马未都,带你“翻阅故宫”,去看看人类文明的坐标。读《伊斯坦布尔的气味》,带你领略大作家帕慕克和茨威格笔下的城市记忆。
这套纪念刊里,就能读到不同年代的婚恋观和相处之道。有人说,美满婚姻就如高手下棋,只要用好8颗棋子,就能平衡得失。
也有人用真实的亲身经历告诉你,长辈的择偶标准,早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婚恋观。每代人的情感课堂都在不断迭代、升级。
跨年阅读带来的独家体验是,你将站在长达40年的历史长河上,俯瞰整个社会、家庭、个人在时代浪潮中的碰撞、成长和思考。
它还能帮助你理解,为什么成年后,我们总与父母的意愿背道而驰。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独立的路上,总感觉束缚重重。
“创刊四十年来,始终如一提供给社会:健康、积极、阳光、正能量的精神食粮,这就是四十年如一日我喜爱它的原因。”
书架上放上一套《读者》纪念刊,全家人的精神生活都变得丰富、有营养。家庭氛围也会更格外温馨、有爱。
封面装帧就格外醒目:四周大量留白,中间一幅图画,上方印着大大的读者两个字。十米开外,就能从一众花花绿绿的杂志期刊里,一眼认出它。
随时拿起来阅读,都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氛围感。周末闲暇时读一读,放松身心,愉悦大脑。晚上睡前读一读,抚慰心绪,睡个好觉。
如果你对社会心理学、文学艺术、科技变迁···等感兴趣,这套纪念刊都是一套不容错过的品质好书。它将给你非一般的阅读视角,启迪你从未有过的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