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青阳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通过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精确用才等举措,构建起“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体系,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制定出台“人才贷”政策,高层次人才最高可享500万元纯信用低利率贷款,以金融“活水”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力;建立县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人才服务专员联系高技能人才制度,常态化举办芙蓉湖畔“青”听会,邀请各类人才与县领导面对面交流,及时解决人才提出的各类问题;在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打造“拎包入住”人才公寓,真金白银兑现住房、租房补贴,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设立人才服务专门窗口,安排专员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等全流程服务……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青阳将人才工作置于战略核心位置,坚持“政策创新+机制突破”双轮驱动,构建起人才发展“四梁八柱”。截至目前,开展“青英荟聚・阳帆启航”人才青阳行、青阳文旅人才嘉年华活动120余场次,吸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1500名,引进产业领军人才60余人;高规格、高级别举办先进材料与镁合金高级研讨会,连续八年举办非金属矿科技和产业论坛人才交流会,吸引3000余名高层次人才来青研讨交流,促成50余个项目签约。
“无论是在落实人才政策,还是在解决企业发展难题等方面,青阳经开区都提供了全程无忧的‘保姆式’服务。特别是人才服务专员,经常上门了解需求、提供帮扶,让我和企业能够安心发展。”安徽华夏蓝天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博说。
这段时间,入职县开发区镁铝轻合金企业仅一年的高校毕业生陈洪斌已完全掌握了企业车间的生产流程,并积极参与项目研发。他表示:“选择青阳,是因为这里能让我的专业真正落地!”
人才既靠引进,也靠培养。为更好地服务镁铝轻合金等主导产业,青阳全力构建“理论+实践”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创新“企业出题、政府搭台、人才解题”的协同机制,让人才有用武之地,产业有人才支撑。近年来,全县累计建成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余个、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20余个,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3000余人;紧盯产业发展需求,聚焦专业人才队伍不优等难点、堵点,创新开展紧缺人才引进、“政企双聘、政录企用”引才工作,引进专业人才14人,并将3名专业人才安排到企业一线锻炼成长。
“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发掘并培养人才,才能不断提高团队成员专业技能,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徽特种电缆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余宗双坚定地表示。
“没有农技专家的指导,这山疙瘩里的黄精哪能变成‘金叶子’?”指尖沾着泥土的青阳县庙前镇文灿家庭农场创办人张文灿指着车间里经古法炮制、身价倍增的九华黄精产品由衷感叹。
当人才战略目光向内深耕青阳这片沃土时,一批“田秀才”“土专家”破土而出,昔日的山野珍品已衍化为农特产业加工链上的璀璨明珠。
实施“新农人”培育工程,开设九华黄精种植、民宿管家等特色培训班,培训新农人4500余人次;引进安徽省农科院专家团队下沉指导,培育200余名农业经营带头人,带动1200名农民“家门口”就业……
给乡土人才一个被看见、被激活的舞台,成为青阳破解新农人价值实现困局的关键一招。为让更多乡土人才破土而出,青阳县开展乡村振兴人才“满天星”工程,梳理建立包括生产型、经营型、技术服务型等多种类型共计1000余人的乡土人才信息库。它如同一张精细编织的网,有效吸纳并激发散落在乡村各个角落的智慧星光。同时依托“青阳工匠学院”“田间课堂”等载体,因地制宜加大对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乡土人才的培训力度,为乡村振兴添“智”增效。
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突围,根本倚仗在“人”,核心要义在如何“善用”人才。当“人才是第一资源”成为深入骨髓的发展自觉,青阳这座皖南小城转型的密码已清晰地刻在这片热土腾飞的轨迹上。(赵召明)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