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入规范化、系统化的新阶段。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各地配套法规的落地,非遗保护从政策设计走向实践操作,逐步构建起覆盖普查、记录、传承、利用全链条的保障体系。
在政策执行层面,各地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名录体系、强化资金保障等举措,推动非遗保护从“单一行政主导”向“多元协同治理”转变。以北京市为例,其率先出台《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认定和保护办法》,构建起涵盖19个政府部门的联席会议机制,并设立非遗专项资金,为濒危项目抢救性记录、传承人传习补助等提供制度保障。宁波市则通过“1+2+N”保护网络体系,形成市、县两级非遗保护机构与专题馆、协会、传承基地的联动格局,确保非遗保护工作落地生根。这种“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的模式,有效破解了非遗保护中“九龙治水”的困境。
传承人培养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命题。针对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人等突出问题,各地通过设立传习基地、实施“名家传艺工程”、开展研修培训等方式,构建起“师徒制+院校教育”的复合型传承体系。北京市依托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高校资源,累计培训京津冀及对口支援地区传承人1400余人次,并创新开展央地共建模式,推动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中央单位非遗项目纳入市级名录。宁波市则通过“带薪学艺补贴”制度,吸引40名中青年学徒系统学习非遗技艺,为传统技艺注入新鲜血液。这些实践表明,只有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体系深度融合,才能实现非遗传承的可持续性。
在活化利用方面,非遗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正成为新趋势。北京市通过举办大运河文化创新创意设计大赛、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推动全聚德、一得阁等老字号非遗单位开发“北京礼物”文创产品,实现非遗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提升。宁波市则依托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等载体,推出10条非遗旅游路线家非遗景区,形成“非遗+民宿”“非遗+研学”等新业态。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模式,既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市场化动力,也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然而,非遗保护仍面临现实挑战:部分地区存在“重申报轻保护”倾向,导致非遗项目“空壳化”;数字化保护技术尚未完全普及,大量珍贵技艺仍依赖口传心授;年轻群体对非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有待提升。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法规执行刚性,完善传承人动态评估机制,并借助元宇宙、区块链等新技术拓展非遗传播边界,让千年文化瑰宝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