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度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陆续放榜。根据有关机构统计,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创下457万的新高,比2021年增长约80万。然而,与考研火热的趋势、激烈的竞争相对照的,却是艰难的就业环境,硕士学历未必能找到称心工作。“为什么考研”不仅让旁观者疑惑不解、各执一词,在前赴后继的“考研党”心中,也难解个中缘由。
本科毕业之际,笔者也曾亲历工作、读研的分流抉择。回想当初自己和身边同学的心路历程,那些选择工作的同学通常已确立了清晰而坚定的方向,而选择读研的同学,包括自己在内,则大多尚处朦胧状态,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选择什么,于是希望通过读研深造获得一个缓冲期,逐步找到自己应该奔赴的人生下一站。
事实也是如此,读研期间,除了少数决心深研学术的同学之外,大部分人都将主要精力花在寻找职业方向和求职准备上,例如广泛实习、考取证书、笔试面试等。从秋招到春招,硕士应届生一般会花费大半年时间找工作。已参加工作的“考研党”也有类似心态,硕士阶段更多被视为锚定职业方向、积累知识经验、锻炼实务技能的缓冲期。
究竟为什么考研?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考”,而在于“研”。“考”的动机可以很多,有前文提到的对未来的迷茫,有升职评级的需要,还有对某一专业的兴趣等。但是,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无法真正起到“缓冲”作用,难以提供将个人素质与未来发展对接起来的路径,那么“考研”就始终是悬空的。结果就是学生将读研当作任务,一些教师将研究生当作文凭过客,企业将硕士学历当作鸡肋,舆论持续疑惑“为什么考研”。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信息、渠道、平台支撑,硕士生求职时同当年本科面临的情况相差无几,求职季之前被课程、论文填满,深度了解、思考相关行业的机会很少;求职季一开始便全天候投简历、笔试、面试,系统回顾个人知识积累、职业倾向的时间不多。这也造成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既各自为战又盲目趋同,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追逐那些公认为必须但未必适合自己的资格、奖励、机会。
在更加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当下,“为什么考研”问题也值得引起审视反思。研究生教育就一定是更注重理论研究,不切合实务的吗?在考研年年火爆的背景下,有没有可能让研究生教育变得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要解决“为什么考研”的问题,恐怕还需从“读什么样的研”开解。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航空工业沉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航空工业集团党组工作部署,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做到学深悟透内化于心、用好做实外化于行,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的不竭动力,阔步迈进新时代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记者从6月29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7月6日至8日在上海世博中心及世博展览馆举办,并在浦东张江、徐汇西岸设分会场,同步在闵行等产业集聚区开展同期活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29日发布通告,自2023年7月1日起,正式启用新型进网许可标志,逐步替代原纸质标志。新型进网许可标志由许可标识、设备型号、数字编码等要素组成。
短视频以沉浸式的体验让孩子们轻松且快捷地获得各种热词、热梗和表情包。“老六”“老铁”“666”等逐渐进入到他们的话语体系,甚至成为特定圈层的身份标识。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29日介绍,我国将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工作,确定50个考核水体,分区分类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价,2025年将开展第一次考核。
在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关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产业的讨论不绝于耳,相关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也引起关注。
6月28日,福建平潭外海海域晴空万里,现场施工人员却悬着一颗心,眼睛死死盯着对接中的风机叶片。
截至2023年4月底,崖州湾科技城累计注册南繁产业企业1195家,不少“国字号”及省市科研院所也纷纷落地,产学研聚集效应不断扩大。
放眼全国,在关键农时大力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人工影响天气成为粮农果农烟农心目中致富脱贫的“定心丸”。
三亚研究院所在的三亚市崖州区是海南冬季温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年平均气温22摄氏度至31摄氏度,冬季降雨量小,光照充足,非常适合农作物冬季加代繁育。
苔藓属于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地衣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一类由共生藻和共生真菌结合而成的生物共生体
基因编辑技术是面向未来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技术,是这一领域国际竞争的核心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6日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公众普遍具备较强环境行为意愿,但在不同领域实际行为表现存在差异。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学什么”“怎么报”是一大考验,特别是面对新专业、跨学科,免不了懵懂、无措。
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