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那年,在烽火连天的太行山上,他义无反顾地参加八路军,走上一条光明的路。19岁那年,他成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数十年裡為数万患者带来“光明”。
今年,他95岁。回首自己的人生,他说:“是中国共產党让我有机会成為创造光明的眼科医生,我这一辈子跟着党追求光明。”
他就是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原主任刘世鉞,一名有着79年党龄的老党员,一名服务人民78年的老军医,一名离休后31年仍坚持义诊传业、执着奉献的老兵。
1930年,刘世鉞出生在山西榆社县岩良村。抗战时期,他的父亲刘和一在山西长治经营一家诊所,秘密收治八路军伤员,并為党传递情报。
“爸!我也要当八路,打鬼子!”追随父亲的脚步,8岁的刘世鉞参军入伍,成為八路军第129师宣传队的一名小战士,跟着队伍“在乡亲们心裡播火种”。
那时,刘世鉞还没有一杆步枪高,但打鬼子的决心“比山还坚定”。写抗日标语时,他个头小够不着,就提着一大桶白石灰,战友写到哪他跟到哪﹔為了演好革命剧裡的少年英雄,他天不亮就对着大山练台词﹔走家串户宣传抗战,他扯着嗓子歌唱,用质朴真挚的表演打动乡亲们……
在宣传队的日子裡,年少的刘世鉞多次遇险。一次,宣传队到河北阜平慰问伤病员,演出还没开始,一股日军突然围了上来。為掩护乡亲们和伤病员转移,警卫班与鬼子激烈交火,战至仅剩一人。
还有一次,宣传队在一个小山村演出时,鬼子趁着夜色进村搜查。乡亲们将宣传队员分散带回家中隐蔽,刘世鉞被一位老乡藏在羊圈裡。“扫荡”结束后,刘世鉞钻出羊圈,看到那位拼命保护自己的老乡倒在了血泊裡。
痛苦的记忆涌上心头,两行热泪从刘世鉞的眼角流下来。他说,那时他心裡就一个信念,跟共產党走,為胜利而战,把侵略者赶出中国。此后,刘世鉞更加积极学习、工作、战斗。1945年,他终於迎来抗战的胜利。
1946年,刘世鉞光荣入党。1947年,组织选派刘世鉞到北方大学医学院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刘世鉞成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
“在那麼困难的条件下,党把我从一名小战士培养成军医。当年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有责任替他们為党和人民多做些事情。”刘世鉞说。
初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刘世鉞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困境:设备简陋,仅有手电筒、放大镜和基本器械。
為了练就过硬技术,刘世鉞利用萝卜等常见物品苦练手感﹔没有专业教具,他就自制仿真眼球模型辅助教学﹔没有专门的消毒用品,他们就把盐水煮沸代替……
20世纪60年代末,刘世鉞带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医疗队赴河北赞皇山区开展医疗扶贫。当地条件艰苦,刘世鉞带领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完成3000余例眼科手术。
有位腿脚不便的老人,被白内障折磨多年。刘世鉞得知后,带着队员翻山越岭,来到老人家裡,在炕头上完成了手术。
人民军医,仁心仁术。1973年,一位叫杨丙仁的患者亟需进行角膜移植手术,慕名找到刘世鉞。当时,因显微镜等医疗设备缺乏,手术的成功率很低。在没有显微镜辅助的条件下,刘世鉞依靠对眼部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多年练就的手感,成功完成了手术。40多年后,这位患者的角膜依旧透明完好。
多年来,每次為患者做检查前,刘世鉞总是先搓热手指,再轻轻扒开病人的眼瞼,寻找可能的病变。面对患者,他说话温声细语、语速很慢,遇到老人和孩子,总会把注意事项叮嘱几遍。
他还千方百计為患者减轻负担,能用肉眼检查诊断的,决不让患者做费用较高的仪器检查。有的患者担心“这麼便宜的药真能治病吗?”刘世鉞耐心解释:“能用基础药就不开贵药,能治好病就行,何苦多花冤枉钱……”
“我从医这麼多年,每一个患者对我来说都无比重要,他们的信任是我前行的动力,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回首从医路,刘世鉞说。
2015年,医院考虑刘世鉞年事已高,打算不再安排他出诊。刘世鉞专门给医院党委写了一封信,字字恳切——
“我仍有继续為党做点工作的能力,我能完成门诊诊疗工作,能讲课、能带学生,能和眼科同道共同学习进步。出专家门诊是尽个人义务,不求任何报酬。如果领导能允许我继续工作,传承白求恩精神,就是给我的最高待遇,也是我最大的快乐。”
义诊之外,多年来,刘世鉞坚持学习新技术。科室举办学术讲座,他必准时参加,经常主动分享心得。他还关注科室年轻医护人员成长,為他们建立“成长档案”,悉心答疑解惑。
离家数十载,刘世鉞始终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总想為他们做些什麼。他的子女和孙辈中,有不少人从事医疗工作。2016年,86岁的刘世鉞酝酿了一个计划:召集这些家庭成员回到故土,為家乡的父老乡亲义诊。消息传出,大家纷纷响应。
这年中秋节,家庭成员齐聚山西榆社县岩良村老家。他们把村党支部会议室当门诊室,从清晨到日暮,為乡亲们免费诊疗、送医送药。其间,有乡亲过意不去,悄悄塞来土特產。刘世鉞笑着退了回去:“咱看病凭良心,拿东西就坏了规矩。”
作為一名抗战老兵,离休后的这些年,刘世鉞一直把讲好革命故事、弘扬光荣传统当成自己的责任。他多次到学校讲红色故事,开设“白求恩精神”讲座。
2022年,92岁的刘世鉞因身体原因,不得不停止出诊。他将多年积累的117个课件、2000余幅图文资料以及30多万字的工作体会和学习笔记毫无保留地献给医院。
记者不禁回想起《纪念白求恩》中的句子——“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这正如刘世鉞的人生。(刘鬆峰、解放军报记者贾啟龙、特约记者刘国顺)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