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7预警机起死回生:国会硬塞6亿退役将领警告:不能输中国
时间:2025-07-15  浏览次数:663

  在美国军方高层与国会之间,一场围绕E-7预警机采购的激烈博弈浮出水面,其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军在装备换代上的战略困境:老旧装备不堪重负,前沿技术又远水难解近渴,眼下似乎只剩下“凑合着用”这一条路。

  故事的开端,是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在2026财年预算公布之际,以“成本超支、进度延迟、战场生存力存疑”为由,宣布取消采购26架E-7预警机的宏大计划。这笔订单的研发成本已从最初预估的5.88亿美元一路飙升至7.24亿美元,项目进度也已滞后9个月之久。更何况,鉴于俄乌冲突中预警机频频遭受攻击的教训,赫格塞斯认为,将宝贵的资金投入到一款“过时装备”上,无异于竹篮打水。

  然而,仅仅过了18天,剧情便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国会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悍然推翻了国防部长的决定,在一份国防政策草案中强行塞入了高达6亿美元的E-7采购经费。更令人震惊的是,13名退役美国空军四星上将联袂向国会递交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联名信,痛斥取消E-7项目是“自废武功”,将使美军在与中国的潜在对抗中“眼睁睁挨打”。这封联名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忧虑和对军方现状的强烈不满。

  这场高层内斗最终以国会出手“强救”E-7而告终,但围绕这一机型的争议远未平息。国会和退役将领们为何如此不遗余力地力保E-7?答案在于美军预警机部队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严峻困境。

  目前,美军现役的E-3“望楼”预警机已服役超过40个春秋。这些老骥伏枥的“空中卫士”机体老化严重,故障频发,出勤率直线下降。太平洋空军前司令威尔斯巴赫曾公开抱怨,E-3的机械扫描雷达根本无法有效捕捉包括歼-20在内的隐身目标。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军已在2024年退役了15架E-3,剩余机型也已濒临报废的边缘。

  事实上,美军早在21世纪初便意识到了预警机部队的危机,并于2001年启动了E-3替代计划,甚至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三合一”E-10项目,试图用单一平台取代E-3、E-8C和RC-135等多种机型。然而,由于技术难度过高、成本失控,E-10项目最终黯然下马。经过二十多年的折腾,美军最终不得不选择现成的E-7——一款由澳大利亚和英国已装备的波音737改装的预警机,希望以此快速填补空缺。

  在五角大楼取消E-7采购计划后,曾提出了两条替代方案:一是购买海军的E-2D舰载预警机,二是押宝于“天基卫星星座”。然而,这两种方案均遭到了退役将领们的强烈反对。E-2D作为舰载预警机,其最大的短板在于“小巧”:起飞重量不足30吨,仅能搭载5名机组人员,航程仅为2700公里,探测距离也只有550公里。与能够持续飞行10小时、指挥上百架战机的E-3相比,E-2D甚至难以胜任指挥大规模空战的任务,因此被戏称为“航母玩具硬塞给空军”。退役将领们直言不讳地指出,用E-2D对抗中国的预警机,无异于“送人头”。

  至于天基卫星星座,尽管被包装成一项充满希望的“未来技术”,但现实却异常残酷:需要数千颗卫星组网才能实现对战场的持续覆盖,且低轨道卫星寿命有限,需要频繁补网。此外,天基卫星还存在穿透云层能力不足、抗攻击能力存疑等诸多问题。即使按照美国太空部队最为乐观的估计,也要到2030年之后才能完成部署。退役将领们警告说,等到卫星真正升空,“仗可能早就打完了”。

  美军对E-7的迫切需求,还源于中国预警机在技术上的代差优势。中国的预警机探测距离高达1000公里,远超E-7理论上的850公里,并且能够精准捕捉隐身目标。而E-7本质上是一款“出口转内销”的应急产品:它基于波音737客机平台改装,虽然换装了多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但其核心设计仍然是传统的“平衡木”构型,导致机身前后存在60度的探测盲区。尽管美军对其进行了抗干扰和生存性升级,但退役将领们不得不承认,E-7的性能仍然落后于中国的空警-500,更无法与空警-3000相提并论。

  国会追加的6亿美元,实际上是美国在现实面前“咬牙认栽”的一种妥协。E-7项目已经深陷成本泥潭:2024年,其单机采购价格已从最初的预算暴涨至13亿美元,比英国同款机型贵了整整3倍。更令人尴尬的是,E-7被定位为一款“过渡机型”,美军的长期规划仍然押宝于天基系统。然而,正如退役将领们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在下一代技术成熟之前,E-7是“唯一能飞起来的救命稻草”。

  这场五角大楼与国会之间的博弈,无疑暴露了美军在装备换代上面临的战略被动局面:旧装备已不堪重负,新技术又远水难解近渴,眼下似乎只剩下“将就”二字。这或许是这个超级大国在面对新兴挑战时,所不得不面对的尴尬与无奈。




上一篇:北京现代ELEXIO:800V高压架构能否助力续航700公里的电动SUV逆袭?   下一篇:庆王府忙里偷闲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