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经济新闻》4月3日报道,旨在实现核聚变发电的初创企业正吸引各方投资。目前全球从事该业务的初创企业中,融资规模超过100亿日元(约合6600万美元)的企业有14家。其中一家美国公司更是筹集到约3000亿日元。
报道称,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核聚变技术要到本世纪50年代才能真正用来发电,但人们已经关注金钱能否成为技术创新的催化剂。
核聚变发电是利用原子核结合产生巨大能量发电的方法。核聚变发电不产生二氧化碳,据说1克燃料产生相当于8吨石油产生的能量,因此其作为实现脱碳目标的决定性因素被寄予厚望。
相关的初创企业最先在美国涌现,欧洲、日本、中国紧随其后。现阶段就融资规模而言,美国企业依然遥遥领先。美国核聚变行业协会对公布融资金额的40家核聚变相关初创企业排名后,截至2023年6月,前10名有6家来自美国。
其中融资金额最高的企业是2018年成立的联邦核聚变系统公司,总共筹集资金超过20亿美元,该公司属于麻省理工学院派生企业。其目标是建造一座“托卡马克型”核聚变反应堆,利用磁场控制约1亿摄氏度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2021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人投资该公司。
排在第2位的TAE技术公司同样是美国企业,迄今为止融资规模超过12亿美元。该公司致力于实现使用轻氢和硼作为燃料的无辐射核聚变发电,曾因“激光等离子体电子加速研究”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加州大学教授田岛俊树担任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第3名SHINE技术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制造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初创企业,希望利用其核心技术在本世纪40年代实现核聚变发电。
排在第4位的氦核能源公司获得了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创始人萨姆·奥尔特曼和微软等方面的注资。
日本企业中排名最高的是位列第13名的京都聚变工程公司,其主要业务是开发并销售一种称为“陀螺仪”的核心装置,用来引起核聚变反应。三菱商事、关西电力、日挥公司等大企业和基金为其提供资金。
排名第28的Helical聚变公司继承了国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核聚变科学研究所的技术。排在第35位的EX-fusion是大阪大学的一家初创企业,该公司计划在日本建造一座利用激光测试核聚变技术的验证设施。
日本3月成立核聚变产业协商会,致力于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在国内外市场打开销路。虽然高关注度吸引更多投资的良性循环正在建立,但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如何转化为电力、如何制造超导材料和耐高温反应堆等技术难题堆积如山。搭建包括零部件在内的关键技术供应链同样重要。资金充裕固然便于完善研发环境,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带来技术革新。(编译/刘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