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靳凤林(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闫瑞峰(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方面特征,其中就包括,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深刻把握这一论述的本质内涵,就必须将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理论置于中国共产党有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历史长河和现实实践中,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特质、来龙去脉以及当前乃至未来的实践走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历史过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理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具有高度的一脉相承的赓续性特点,凝聚了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精华和思想智慧。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有着科学的认识,这不仅体现在对相关学理的准确把握,而且也大量将其应用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实现。甚至“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变一切”。他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进一步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并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的脚步跨过千禧之年时,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理论要旨,也是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继承和深刻诠释。他强调,两个文明建设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理论推向了新境界,也在实践创新层面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式现代道路的建设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强调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因此,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塑造出更具高度的中华文明新形态。绵延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明是支撑华夏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但当中华传统文明遭遇现代文明的冲击时,如何让中华传统文明形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限制,构成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要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协调起来,一方面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造出体量更大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以高质量发展方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不断满足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传统文明形态推上历史新高度的同时,实现了对以往中华传统文明形态和当代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双重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展现出向上向善的中华民族精神特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塑造着向上向善的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当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华大地上疯狂肆虐之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充分掌握和利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系统性方法,以特有的制度优势将物质资源和精神力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既充分发挥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物质创造能力,又调动其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充分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磅礴伟力和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的精神传统。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是一场大考,14亿中国人民构筑起气势磅礴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之堤,在勠力同心、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中迎面这场苦难和危机,答好这张堪称世纪浩劫的“生死答卷”,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引领力、生命力和战斗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向世界展示出勇于担当、自信开放的大国形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勇于担当、自信开放的实践中,承载着一个东方文明大国的国际形象。2022年,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旧十分严峻的艰难状况,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得以成功举办,向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奉上了一份“珍贵礼物”。在这种苦难和危机层层的世情之下,成功举办冬奥会不仅是一国综合实力的象征,其背后更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支撑。北京冬奥精神被总结为“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是中国式现代化大国形象的集中体现。这种宝贵精神具有深刻的意义:要以胸怀大局的精神格局勇挑重担,以自信开放的从容心态面向世界,以迎难而上的顽强品格勇往直前,以追求卓越的专注精神精益求精,以共创未来的团结立场携手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铸就了成功举办冬奥会的“中国自信”,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伟力造就了“中国力量”,从而向世人展示出勇于担当、自信开放的大国格局、大国风范。
不难看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有着最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其深厚的理论根基,而且还遵循着清晰明确的历史发展逻辑。我们坚信,新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定会在守正创新中,不止于古步,不泥于一曲,不断走向更加丰盈的美好未来。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